明清时期24位皇帝的年号,在任时间及大事件
1、大事件 靖难之变 靖难之役,又称靖难之变,是建文元年(1399年)到建文四年(1402年)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。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,藩王势力日益膨胀。因太子朱标早逝,洪武三十一年(1398年),皇太孙朱允炆继位,是为建文帝。
2、唐宣宗李忱(810年 ——859年),唐朝第十六位皇帝(847年——859年在位,除去武则天以外),初名怡,前身是光王,在位13年。 1唐懿宗李漼(833年11月14日~873年),唐朝第十七位皇帝(除去武则天以外,860年——873年在位),在位14年,终年41岁。
3、朱佑樘(在位时间:1487—1505,年号弘治) 朱祐樘(1470年7月30日―1505年6月8日),即明孝宗(1487年-1505年在位),年号弘治,明朝第九位皇帝,明宪宗朱见深第三子 ,生母为孝穆纪太后。
4、年号雍正 2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,年号乾隆 2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,年号嘉庆 2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,年号道光 2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,年号咸丰 2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,年号同治 2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,年号光绪 2 清逊帝爱新觉罗溥仪,年号宣统 以上为更正并润色后的明清皇帝顺序。
5、在位18年。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。因爱病殁忧伤过度而死(另一说为出家后病死)。终年24岁。葬在河北孝陵(今河北省遵化县西北昌瑞山康熙皇帝——玄烨清圣祖,名爱新觉罗·玄烨(公元1654-1722年),顺治皇帝第三子。顺治病死后继位,为清入关后第二个皇帝,在位61年,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。
6、皇太极:努尔哈赤第八子,满族。天命十一年(1626年)九月,继后金汗位,以次年为天聪元年。天聪十年(1636年)四月,皇太极在沈阳称帝,建国号大清,改年号为崇德,并以是年为崇德元年。前后在位17年。顺治: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·福临(1638年--1661年),皇太极第九子,清入关后第一位皇帝。
广运财富有三个股东吗?分别是哪三家股东?三家各占股份多少?黄庆持有...
不知你问的是不是广运财富管理(珠海)有限公司?该公司有三个股东,珠海穗青投资有限公司(55%)、九合产融集团股份有限公司(25%)、北京瑞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(20%)。黄庆不是公开股东,是否通过九合持股不清楚。
隋朝时大运河的资料
1、开凿于公元605年,完工于公元610年。隋朝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公有以下三个历史阶段。隋朝大运河的前身是由公元前5世纪由吴国开凿的邗沟,它从如今的.扬州附近的邗沟将长江水引流向北,经高邮、淮安等地进入淮河,进而成功沟通了长江和淮河两大江河。
2、隋朝京杭大运河 2009年11月19日 公元581年,北周的外戚杨坚夺取政权,建立隋朝,史称隋文帝,定都长安。589年,隋灭了南方的陈,结束三国两晋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,重新统一了中国。此后,社会秩序逐渐安定下来,农业生产得到恢复,南北加强经济文化交流,成为客观形势的需要。
3、隋朝大运河始建于公元605年,用工百余万民工挖通济渠,连接黄河淮河,同年又用十万民工疏通古邗沟,连接淮河长江,构成下半段。三年后,用河北民工百万余,挖永济渠,通涿郡(今北京)南,构成上半段。又过两年,疏通江南运河,直抵余杭(杭州)。
4、江南运河。隋大业六年(610年),隋炀帝欲巡绍兴,便下令开挖江南运河,从镇江到杭州八百余里,广十余丈,可通龙舟。
5、隋朝大运河共分四段,分别是: 通济渠:公元605年,隋炀帝征发河南、淮北诸郡民百余万开通济渠,该渠是在鸿沟和下游的汴河基础上疏浚而成,自洛阳城西引谷水、洛水入黄河,再自板渚引黄河入汴河,最终流入淮河。
6、运河的最后阶段是在元朝时期结束的,明清又加以完善。 隋朝大运河分为哪四段? 隋朝大运河共分为4段:永济渠、通济渠、邗沟、江南河。 公元605年,隋炀帝下令征发河南、淮北100多万士兵、民夫,开始开凿通济渠。通济渠北起东都洛阳的西苑,南到安徽的盱眙。
中国古代的大理国,其前身是什么,请史学家们详细介绍一下大理国的历史...
1、皇帝,史称“段氏复兴,号后理国”(南诏野史)段氏恢复了大理国,大理国的政权又重新掌握在段氏手中。 段正淳,大理国第十五任皇帝(后理国第一位帝王),段正明的弟弟。段正明被高升泰篡位两年多后(1096年),在临死前要其子高泰明将政权还给段氏,段氏接受高氏归还的政权,于是段正淳便被拱上皇位。
2、大理国是中国历史上由白族在中国西南边陲一带建立的政权。全国尊崇佛教,历代国君多于暮年禅位为僧。公元937年,后晋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洱海地区贵族高方、董伽罗灭大义宁国,定都羊苴咩城(今云南大理),国号“大理”,史称“前理”。疆域覆盖今中国云南、贵州、四川西南部,以及缅甸、老挝、越南所辖北部地区。
3、元初郭松年《大理行纪》说:宋兴,北有大敌,不暇远略,相与使传往来,通于中国。故其宫、室、楼、观、语言、书数,以至冠婚丧祭之礼,干戈战阵之法,虽不能尽善尽美,其规模、服色、动作、云为,略本于汉。自今观之,犹有故国之遗风焉。